魂系河山,拥抱生活

                ——画家衣惠春

张春蕾

 

他的作品缘情悟道,不拘一格,融雄浑博大与清秀典雅为一体,功力深厚,韵味纯正,风格独立,深受世人瞩目。

 

对于一个中国画画家来说,要实现历史的超越,唯以创新为使命,而创新者在其艺术的探索中,是需要具有清醒的创新观的。著名画家衣惠春的创新观就是用自己的理念反映生活,与人民、与时代共存。

成长经历

在辽宁出生的衣惠春,从小爱画画。小学三年级他就画一手好画,五年级时成为老师教学挂图的绘制者。六年级又从同学的家里借来许多“名画”,有山水、花鸟、人物等等,一张一张地临摹起来,成为乡里闻名的小画家。

少年衣惠春,不仅画好,更是品学兼优。小学毕业时,他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和画家任伯年、吴昌硕的国画,并在勤工俭学时,用卖画挣来的钱补助自己的生活费用。那时,他的一张画能卖一元钱,而当时的鸡蛋也不过五分钱一斤。他以全优成绩初中毕业被保送到高中。然而,当时家境贫困,父亲又不幸早逝,母亲为了养家,就在村头给人缝补以贴家用。望着母亲愁苦的神态,年幼的衣惠春带着画笔,走出家乡的大山,踏进了不用花钱也能读书的师范学校的大门。

1961年,刚刚20出头的衣惠春。以其素描、色彩、国画、创作、文学各科都很出色的成绩毕业于师范艺术专科,到中学任美术教师。1970年被调到抚顺矿区工会专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壮阔的三十里煤海,质朴的十几万矿工给了他心灵的震撼,更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在矿区工作的30年,他不放过任何一次下矿体验生活和拜师学艺的机会,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储备日见殷实、丰厚,以矿山为主题的一系列国画纷纷面世。衣惠春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锲而不舍,19878月,衣惠春以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同等水平考入我国国内研究中国画创作的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画研究院,师从著名国画家何海霞研修山水。那一年,他46岁,在研究生当中是年龄较大的一个。但他勤奋、刻苦、谦虚、好学的品格,给认识他的教授、名家及同学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作为当时山水画班的班长,衣惠春最终成为关东画派代表画家,至今创作名画无数,所办的展览也多不胜数。

创作风格

衣惠春的创作题材,始终以山水为主,“敢言天地是吾师”,坚持以生活为基础,以大自然为师,以写生为创作源泉。“为祖国山河传神写照,是一个山水画家的天职”,衣惠春以自己艺术作品实践着自己的艺术主张:他十上黄山,八登泰山,足迹几乎遍及塞北江南的名山大川、山寨村落,在鲜活的现实中体验并感受造化的鲜活与勃勃生机,领略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与神奇奥妙;长期以来,他坚持速写、写生,在直面造化与现实中感悟其生命形式与活力。自然、造化、现实的启迪,使画家激情澎湃,浮想联翩、灵性洋溢,在不可遏止的创造热情中,灵感、想象、体验与感受,转化为山水意向、笔墨意韵、形式意味、情感取向;作品中因而构筑出重峦叠嶂、墨气喷张,烟云缭绕,缥缈灵动的山水境界,在此基础上,也奠定了画家以写生入画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1990年初,衣惠春受聘于安徽省黄山写生画院,与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黄润华、姚治华、北京画院张仁芝诸位先生一起任教时,他五上黄山作画百余幅,翌年4月,由安徽省美协、辽宁省美协和黄山写生画院联合举办了“衣惠春黄山情写生画展”。这次画展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座丰碑,在安徽美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反响。

衣惠春山水画最主要的特点是以情作画,大胆落墨,尤其对色彩的感觉敏锐过人。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底,熟练的写生基础和独到的感情把握,以他自己的崭新视角获得了创作的极大成功。他画山水以笔墨写意,以意写景,以虚见实,把山的空灵、气势及流动美表现得非常突出。衣惠春的山水画是在传统山水画基础上自我意境的创造,在笔墨上,在布局上,在结构上,他总是采用浪漫的方式为基本概念,以多变的手法出奇制胜,在创作中注重艺术的诗意的氛围和境界。每一幅画都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化不开的浓情。常常是淋漓泼墨,枯笔皴擦,罩绿抹金,点染朱砂,诸般技法,根据创作需要,随意挥洒,气象万千。

读衣惠春的画,我们能发现大气阳刚、积极向上,在写实中深藏生命激情的影子;能发现何海霞线描和干净利索的影子;能发现张大千以大静烘托小动、以小动激活大静的影子;能发现黄宾虹“五笔六墨”、笔墨组织凌而不乱的影子……师传统使他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师造化使他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与灵感,从而使他的艺术创新之路走向纵深。

作品欣赏

衣惠春对大山水、大气势、大制作情有独钟。他认为一个山水画家,没有“大画”是不行的。山水画家必须以中国画独特的笔墨形式,表现出云山万里、大河奔流的恢宏气势,并以诗一样的意境,寄托人们对大自然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的人文思想得到体现,使人们在欣赏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陶冶。《大江东去》中的群峰起伏,江水奔流;《腾王高阁图》中的清丽色调,浩渺秋波;《天姥山梦游图》中的梦幻般的山海;《春江花月夜》中的“海上明月共潮生”,还有丈二匹的青绿山水画《九华山胜境图》,构图饱满、色彩厚重,都在不同的立意中或泼墨泼彩,或轻描淡写,或肌理与笔墨同在,或青绿重色,使作品的立意得到艺术的再现。

另一方面,衣惠春对中国绘画的艺术传统相当重视,首先是在线的运用上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在他创作的一组四条屏作品中,根据题材的不同运用了不同的线条,变化丰富。其中《风起云涌》以长线组织画面推展出画面的峻峭,《石影临水》则用短线描绘了山石丛林茅屋的逸趣,《山水清音》以曲线描写山丘及岸边景物的秀润,《寒山秋声》又以粗壮的墨线刻画出秋色的爽劲。其次是注重书法、诗词在画中的作用,在《春江花月夜》、《岳阳楼大观》、《滕王高阁图》、《大渡河秋思图》、《黄山奇观》等一批优秀的作品中,他将古典文学中的意境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构思巧妙,气势恢宏,这些作品是实的延伸,是文化的体现,精妙的文章与画图相映,即有视觉的冲击力,又有和谐的章法美感,给人双重的艺术享受。著名评论家赵经寰先生看过《滕王高阁图》画作中衣惠春精心营造出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后,感慨唏嘘,情不自禁,挥毫写到:“宏幅巨构,惊我画坛”、“画史阙如,当存其范”。

未来打算

2001年秋天,61岁的衣惠春,举家迁来北京,开始了他艺海生涯的又一个征程。他说,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要想在创作上更上一层楼,这一步是我的必然选择。花甲之后闯北京,衣惠春那么自然、随意,没有忐忑不安,有的只是愉快的抉择后的舒畅。为了支持衣惠春对艺术的追求,衣家一家子都来到了北京。

衣惠春一家堪称“艺术人家”。退休前,老伴石丹女士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曾任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擅长画油画、水彩画、工笔花鸟画。特别是她笔下老虎、鲤鱼,形神兼备,很有其独特风格。女儿衣阳从5岁起学拉小提琴,14岁开始学画,考上了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子承父业”,衣阳在艺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现在在北京专门从事中国画创作。9岁的小孙女衣嘉雯和上初中二年级的外孙女张思琪也对画画情有独衷,画什么像什么,他们的奶奶石丹就是她们的指导老师。

事实上,艺术家本质而言就像一个远足的行者,四海为家,居无定所似乎是他们的本质使然。现实中的山水有限,而人生的短暂也更为远行的距离加上了许多的局限,但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却永远没有尽头。正因如此,画家便拥有了比其他行业更加长久的生命力,在一个对很多人而言已是告老还乡的年龄依然可以以中年人的身份,展望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用衣惠春自己的话来说,“未来的十年,也就是我从6676岁的这十年,将是我创作的黄金年代。过去的五十年,不管生活上怎么坎坷,艺术上怎么困惑,我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追求自我的艺术王国,老老实实师传统、认认真真地师造化、一心一意地搞创作,这就是我的理想、信念与追求。”

原载人民日报《大地周刊》2006年第06期 总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