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惠春、胡云生山水写生画展》观后

张  仃

看了衣惠春、胡云生山水写生画展,我很高兴。他们不是闭门造车。南京的李小山对中国画的发展提出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画我看是非改革不行。从清代四王开始的临摹风,强调每一笔都离不开古人,只知道重视古人,远离生活。鲁迅先生对此很不满意,也提出了许多改革的道理。

    中国文入画的特点是诗书画合一,如果没有全面的艺术修养,没有生活,光靠玩弄笔墨是办不到的。解放初期,我们的国画基本上也是脱离生活的。近年来,由于开放,中国画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有人怀疑中国画能不能继续发展下去,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对传统不重视,对生活也不重视的倾向。

    文人画要借笔墨抒情,但没有生活,这种情就成了空洞的,因而也就不能打动人。我和李可染先生都是中国画的革新派,强调到生活中去,强调艺术作品要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

    来自辽宁的中年画家衣惠春和来自陕西的青年画家胡云生,他们常年生活在基层,有很好的生活基础。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他们在中国画研究院学习深造期间到南方的写生。从这些写生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具有很高的写实能力和笔墨功夫。但如何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在表现生活中强化自己的主观意识,不光是他们,也是当前许多中青年画家急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许多年轻人往往急于求成,不重视后台的基本功,图新、求快,但光靠这个不行。我赞成大器晚成,花上它十年八年工夫,在一个点上吃透,很有好处。范宽就是常年住在终南山,画终南山一带风光,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大师。黄宾虹先生对此十分重视,他说在生活中写生的时间长一些,画的实一点没有关系,不赞成出脱的太早。

    要一头扎在生活中,深入进去,但还必须出来,不然就变成了生活的奴隶。生活的东西非常丰富。完全和生活一样,就失去了艺术价值,没有意思了。生活给每一个人的感受不一样,艺术也就不一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懂得自然只是个媒介,要尚意,要把它变成画家的主观感情。中国画的每笔都应该倾注画家的情感。

一个人发现自己是最难的,要研究哪种语言,哪种题材最适合自己,好多人都在这个问题上仿惶,没有找到自己的语言。现在看他俩画的比较满,还不够空灵。从满到空灵是一个艺术追求的过程,每一个艺术家都要在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注意不断强化自己的艺术个性。

                    原载《中国美术报》198829